496
幼小衔接并不是孩子学多少知识,关键是孩子习惯、兴趣的培养以及生理上的适应。习惯养成方面,最主要的是专注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年级怎么训练孩子专注和注意力?
1、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在现实生活当中,听和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时总是语无伦次的。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以及听故事后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2、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
3、正确引导孩子
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尚在发育阶段,他们不能够将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有些孩子刚进入一年级还是跟在幼儿园一样,喜欢东戳戳、西戳戳。所以家长们在平时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有针对性进行解决问题。
4、减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
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平板上的游戏也越来越多。这些快节奏、高帧数的画面以及动感的音效对孩子大脑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少看电视、少玩手机,这样孩子也会相应减少这方面的需求,但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
5、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对某件事感兴趣,并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社交活动等等,宣泄过剩的精力。
6、不主动干扰孩子的活动
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们最好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节奏,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表面上看着是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需求,但实际上家长无意之中的行为打断了孩子本身就不太强大的专注力水平。
7、让孩子定量学习
对于注意力差的孩子,家长要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项作业,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就给予鼓励,并允许其休息几分钟,然后再进行下一项作业,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感,就不会再走神了。
8、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过多的干扰,让孩子安静的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孩子的专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生活环境
孩子处在网络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生活中存在大量干扰,比如手机游戏、短视频,电脑游戏等,这些都能轻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电脑等,极容易影响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分心无法专注。家长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经常性玩手机电脑,孩子在学习或者做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孩子。
2、家长忽视孩子兴趣
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专注去做一件事,家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或者不鼓励孩子,让孩子遭受到打击,无法专注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很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兴趣,带动孩子一起探索学习,在这过程中鼓励引导孩子,让兴趣带动孩子去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了。
3、体育锻炼太少
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较多,大多数时间都家长都会让孩子是在家学习,看书,或者上各种补习班,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多少,导致很多孩子缺少耐力,其实,专注力和耐力之间有一定的连接关系,锻炼孩子的耐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家长有空时应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耐力。
4、注意力自制力差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比较低,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孩子的注意力是需要培养的,需要一定的注意力训练方法来提升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控制力,就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成绩。
内驱力强的孩子往往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擅长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取成就感,他们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不会随意放弃,而是会重新振作精神,积极克服困难。家长如果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提升孩子的内驱力必不可少。
如何提高孩子的内驱力?
1、温柔平等地沟通。
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学一会儿,父母不管就不学,学习好像是给父母学的。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开始别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欲速则不达。
2、要培养孩子内在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没有,没有目标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许多父母嘴上说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但每次孩子试图自己完成某件事时,父母都会迫不及待的插手,要么嫌孩子慢,帮孩子完成;要么就对孩子指手画脚,把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又如何学会独立?更不可能学会自律。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1、循序渐进。
不要逼迫孩子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坏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给孩子一个周期,循序渐进式地帮助孩子改变,让孩子不断地体会到自律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好处,长此以往,自律就像一个烙印一样烙在孩子的心里。
2、多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家长在管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多用温柔的语气,和坚定的鼓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责任和担当。在这样的管教方式下,孩子更能体会到自己一言一行所包涵的价值,也会更倾向于做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用等着父母来催促。
明明孩子之间的智商差异不大,但为什么成绩差距就那么大?多数原因就出在孩子的学习效率上。学习效率高,孩子能吸收的知识多,自然成绩就会更好。而学习效率的高低又和孩子的专注力等方面密切相关,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建立信心,学会用心学习。
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在学习中,要保持积极自信的心境,有了学习的自信和热情,你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学习起来就会感觉轻松快乐,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调整计划,进行科学学习。
掌握时间,高效学习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制定计划要立足课程,把握时间,让孩子消化所学知识,针对性地攻克薄弱科目,合理安排学习活动。同时,在宏观的学习计划和具体时间表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学习兴奋点的时间段,可以进行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学习。
家里的长辈向孩子表达他们所有的爱,父母把一切都拿给孩子,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所以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差,更别说独立能力了。我们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家长要转变理念,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手。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1、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玩乐时间
让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如接触大自然等,不要总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24小时看护,那样会使孩子缺乏合群性,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与任性,建议平时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那样会让孩子学会分享与独立。
2、家长不要过分的包办孩子
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比如尝试让孩子学着做家务,自己洗衣服、洗袜子等等,从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做起。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各路矛盾观念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并不是读两本书就可以做到的。这首先需要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拥有自我。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他们才更有可能发展出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1、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
试着接受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今天想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想要玩什么玩具,想要吃什么菜等。这些虽然是小事情,但是却是在给孩子独立自考,并决定的机会。
2、不包办替代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样看似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因为动手少,动脑也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孩子现在的学习不利,也影响孩子今后生活的质量。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会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孩子感觉某件事情太难而做不到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做,可以暂且搁置,之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去让孩子挑战,否则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完成一项挑战之后,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会越来越自信。
如何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1、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随着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孩子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可以列出来。然后再由易到难进行排列,先让孩子从简单的做起,再逐渐增加难度。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提升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2、提出任务,让孩子独立去完成
家长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们独自去完成。例如:让他自己搭积木 、粘贴一幅画、修补自己的书、照顾小金鱼等。在安全的环境下,让孩子独自购买小商品、取快递等。如在活动中出现困难,要鼓励他自己去克服,让他感到“我能行”。孩子完成时,赞许他的成果。注意任务一定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要让他经过努力能够成功。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