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0
孩子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深处存在自卑。而这种自卑又加剧了孩子的自我封闭,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1、父母先敢于表达自己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通过观察父母,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父母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所以,父母自身的行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自己能大声表达、主动表达,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2、引导并倾听孩子表达心声
走进孩子的内心要从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心声开始,尤其是那些让孩子与我们产生距离与隔阂的心声。比如,“宝贝,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很多地方做的也不一定全对,你说说,你觉得妈妈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是有待改善的?”或者说“你觉得爸爸妈妈做过的最让你感动的事情是什么?做过的最让你伤心和难的事情是什么?”总之,当孩子能够跟我们倾诉心声,那么,我们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更近一步。
3、建立一项共同的亲子爱好
陪伴不只是待在一起,而是要共同完成一件孩子喜欢做的事,并且是非常认真和专注地陪孩子完成。因为在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时,孩子的心是比较容易打开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至少要与孩子建立一项共同的爱好和娱乐活动。
4、创造丰富的生活环境
对环境的陌生感也是孩子不敢表达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不妨多带孩子去不同的场合,见不同的朋友,让孩子逐渐走出家庭,熟悉周围不同的环境。可以先从小范围的朋友圈开始,再逐渐过渡到大一点儿的范围,逐步降低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孩子不敢表达自己,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因害怕被拒绝,所以更加被动
有孩子会将被拒绝的经历与自己的身份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我不受欢迎”的反面情绪。心理学称之为“内在归因”。然而,这些孩子往往伴随着这种明显的自卑倾向,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一旦被别人的拒绝的话,他们就会感觉到非常痛苦,所以他们会无意识的避免这种情况。也正是因为不敢说出内心的想法,他们渐渐的开始不爱说话了。
2.变得敏感了,同理心也变强了
同理心是我们与他人同理心的能力,而有孩子太敏感,同理心太强。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他们总会这样问自己有:“如果别人这样直接的表达出心里的想法,我也会感觉到很不舒服,所以我不应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限制自己的表达,一旦遇到某些事情就会变得特别敏感,整个人的心理素质会直线下滑。
3.恐惧感让孩子丧失一切
这是出于成长期间的心理问题,当一些孩子向父母求助时,他们会被父母无情的拒绝,甚至是被惩罚。这段痛苦的经历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避免伤害,他们会把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今后都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尽管未来的道路有多么艰辛,都要一个人应对。所以他们的生活会变得特别无助,甚至会特别沧桑。
善于表达想法的人通常更有主见,在团队中也往往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孩子思维活跃,更容易发展成人才。因此,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主动,想让他们多去表达想法。但有些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表现自我。
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1、家里人用温和的方式说话。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表达自己,与害羞有着非常大的原因。如果我们觉得周围的人非常和气,而且这些人正在谈论比较有情绪的话题,并不怎么在意孩子的存在的话,那害羞的孩子会被这个话题吸引,渐渐变得放松,靠近周围的人。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跟我们的孩子交流了,因为交流的渠道已经打开了,这种环境下是最容易走进孩子内心的。
2、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聊天和争辩。
让孩子介绍他们在学校的朋友,或者对电视剧里的某些角色评价一下,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鼓励孩子们参加演讲兴趣小组,更系统的教孩子们如何表达自己。
表达情绪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善于表达情绪的人往往心理更健康,性格也更加活泼开朗,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很少陷入到偏激冲动的状态中。家长想要培养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更应该尽早抓起,从日常细节中训练孩子。
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1、理解但不纵容。
家长要平心静气地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并表示理解孩子发脾气的出发点。同时要将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帮助其分析事情的利弊,教会孩子如何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纵容孩子随意乱发脾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关注但不溺爱。
孩子情绪发生变化时,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看孩子是否采取某些暴力的行为或者过激的行为等,但是不能溺爱孩子。要及时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以及身体上的安慰,但是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不当的要求,否则会造成孩子情绪变化更加剧烈。
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思考,做事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来做一些改变,把孩子自己可以做主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当他发现自己可以做决定的时候,他就会认真去思考。
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怎么办?
1、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是重要的。在学习氛围好的班级里,不想学习的人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他们也会静下来去学习;但是有一种情况是相反的,如果一群人都没有主见,遇事不知道怎么办,长时间后,这群人就会慢慢变得有主见起来。
2、尊重孩子
当家长努力地为孩子的幸福与成功铺路搭桥时,就很容易陷入压力陷阱,但家长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能获得某种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是因为小时候受过某种技能的培训,而是他们对此有兴趣和探索的动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孩子才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绩。所以家长没必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过分把控孩子的日常生活,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和长处,身为家长最大的责任之一就是给孩子创造机会的同时,避免过分干预。
孩子不敢表现自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自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孩子,遇到孩子做的很好的事情要多夸夸他,不要老是打击他,相信孩子在赞美声中会越来越自信的。
孩子不敢表现自己怎么办?
1、扩大交际面和接触面
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让孩子经常面对陌生的人与环境,逐渐减轻不安心理。家长在闲暇时,带孩子和邻居聊上几句,帮孩子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友谊;购物时甚至可以让孩子帮忙付钱;经常到同事、亲戚家串门;节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让孩子置身于游客潮中。随着见识的增长,孩子面对别人的目光时,便会多几分坦然。
2、对孩子加以鼓励
家长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背诵古诗、讲故事、模仿等形式挖掘和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先创造机会让他在家人面前展示,加以热情鼓励,树立信心。当孩子为得到赞赏兴奋不已时,家长可以趁机说:“你唱得这么好,小朋友们肯定喜欢听!”“邻居还以为我们家有一只百灵鸟呢,下次唱给大家听吧!”即使孩子一时还不能痛快接受提议也不要紧,至少心里会留下好的印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乖巧懂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与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驰,绝大部分的孩子,无法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稍有不顺,就会又哭又闹,甚至大发雷霆。情绪管理的失控让父母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孩子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1、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要在日常中教会孩子认识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只有孩子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2、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他们处理办法。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
3、给孩子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能尽量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学习平复下来。这样当他自己能够平复一次时,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得到了一次锻炼。
孩子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原因:
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有活泼开朗的性格,但对于性格这个东西,家长是很难把控的。有许多孩子小时候都处于不敢说话不敢表达的性格,有些家长懂得去锻炼孩子,慢慢的就会有所改变,但面对那些无从下手的父母。
孩子不敢说话不敢表达怎么办?
1、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有很多家长觉得要帮孩子料理好一切事情,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就可以,平时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自然,孩子也没有很多与外人、陌生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渐渐的就会导致孩子变得胆小内向。
正确的做法是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做完一件事情会增加成就感,慢慢的就会有自信,会变得更加勇敢。
2、多用开放式问句,帮助孩子表达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