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培养孩子社交能力是孩子走向社会所必修之课,一个无法适应社会交际的孩子,终将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家长要站出来鼓励孩子勇敢表现自我,慢慢引导孩子融入新环境,让孩子敢于与陌生人交流、敢于在陌生环境自信大胆的展示自己。
如何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1、尊重他人
与人交往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充分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文化和性格等等,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自己一样的,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真正地接纳他们,才能真正融入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2、为孩子的社交提供支持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当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父母也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并亲切友善地对待他们,也可以尝试和孩子朋友的家长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社交,同时也结识了拥有共同话题的朋友,父母的社交态度对孩子也是一种引导。
3、鼓励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
任何集体活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能够极大的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此家长们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好比让孩子邀请小伙伴来家中做客,大家一起游戏来密切情感。一旦孩子在参与集体活动时与小伙伴发生了矛盾,或者受到了委屈,家长们要耐心疏导,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的呵斥,甚至将责任完全推在其他人身上。要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4、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
如果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家长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孩子年纪小,自控能力差,在与小伙伴接触时,免不了会发生争吵、此时家长绝不能过于护短,指责他人的不对,而应该教育和引导孩子该如何面对矛盾,并进行妥善的处理。家长一定要记住,如果一个人与人为善,大度宽容,能够体谅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要是孩子受到了委屈,家长要耐心细致的安抚他们,让孩子尽快走出伤害,切忌因噎废食,阻止孩子继续与他人交往,而要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收获经验。
5、让孩子学习和陌生人说话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出于担心不敢让孩子单独外出,比如担心孩子闯祸,又怕孩子受人欺负,甚至经常在这件事上吓唬孩子,时间久了胆大的孩子都变胆小了。孩子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危险的,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这样对社交能力的提高以及开朗性格的形成都是很有帮助的。
孩子社交能力差的原因:
1、词汇量少
孩子词汇量少说明语言经验积累不够,而词汇量的积累又受限于认知和理解。他对别人说话的理解不够好,同时自己也无法准确表达。在家长眼里,虽然这个孩子不爱说话,但是说什么他好像都懂,一旦别人说的稍微快一点,复杂一点,他就变得迷茫,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2、父母对孩子的消极评价
父母无意之中可能会这样评价孩子,“你太害羞了,一点也不大方”、“你真没礼貌,不和小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评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个负面标签,不要以为孩子不明白大人在说什么,其实孩子对大人的评价非常敏感。这些评价不仅无法起到提示孩子的作用,还会让孩子按照负面评价描述的方向发展。
3、孩子缺乏引导
很多时候,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无微不至,但是缺少沟通。这样的陪伴就是典型的“安慰式”陪伴。他们对孩子想要表达的语言、情绪、行为都选择性地屏蔽。当孩子进入社交敏感期时,父母也不去引导孩子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美好,不带他们感受别人的温暖和善意。孩子的性格就出现了偏执的端倪,渐渐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兴趣。
孩子社交能力发展的特点:
1、0-2岁:社交冷漠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不开放自己、不欢迎陌生人,只愿意和自己玩,即使和其他孩子待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完全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但对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会大声哭闹。
2、2—3岁:社交准备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平行社交,指孩子的社交不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聚集,而是因为某一件东西聚集在一起,尽管他们待在一个空间里,仍是各玩各的,没有任何的语言交流,但他会观察其他孩子,他们间的唯一互动,更多的是因为玩具而发生的冲突。
3、3—6岁: 社交敏感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跟其他孩子开始有了交流互动甚至交换玩具,也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到4、5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发现,社交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换食物与玩具,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的基础上。
孩子这些思考方式的是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维,家长不应该打压孩子,反而在遇到问题时候,引导孩子多换换思路和角度,去分析、整理、归纳,找出更为新颖的解决办法,这能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创新思维以及反响思维能力。
如何锻炼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1、多让孩子自己分析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家长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不能打击孩子的独立愿望或者包办代替。当孩子体验到成功和快乐会转化成内在的信心和动力,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如何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1、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当孩子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时,家长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更多的自信和动力。
2、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行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制定规则、监督孩子的执行情况等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独立自主。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再去责怪他们缺乏独立性。殊不知,孩子的独立性,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独立性强的孩子通常做事会有明确的目的,并且会按照目的去行动,并不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来自他人的帮助,也不会屈服于别人的强迫,不容易受到别人暗示的影响。
如何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
1、放手让孩子去做
凡事孩子能力所及的,即便做得不好,你也放手让他去试试吧,技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总要经历一段不那么完美的过程。家长不妨抓住这个时机,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培养,而不是生硬地禁止,否则孩子尝试独立的愿望总是遭到阻碍,他也会变得消极被动,慢慢就养成了事事等家长待办的习惯。
2、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
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成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并且努力观察、去模仿大人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付出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想要孩子以后可以离开我们,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那自然离不开孩子的独立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可以进行,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麻烦,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可以处理的很好,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如何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1、放手让孩子去做
凡事孩子能力所及的,即便做得不好,你也放手让他去试试吧,技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总要经历一段不那么完美的过程。适当地给予引导和培养,而不是生硬地禁止,否则孩子尝试独立的愿望总是遭到阻碍,他也会变得消极被动,慢慢就养成了事事等家长待办的习惯。
2、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
多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家务吧,你们还可以一起采购生活用品、一起计划食谱、一起接待客人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社会经验,锻炼他的独立性,还有助于培养他的责任感。
自律是所有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基础能力。只有懂得自律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也就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但自律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这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那就离不开父母从小对孩子的引导和培养。父母的榜样很重要。
如何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的方法:
1、培养高自尊水平的孩子。
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艺术上的成果,都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家长强加给他的。自尊水平高的人会懂得爱自己,会肯定自己的价值。一个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的。培养高自尊水平的孩子需要我们温和而坚定地去管教我们的孩子,并且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2、帮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是孩子对这件事有兴趣,他就会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兴趣,会使一个人意识到抵制玩乐的诱惑,意识到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可惜;兴趣,也会使一个人愿意制定计划,愿意坚定执行,因为他知道,这会让自己离自己热爱的未来越来越近。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它不仅是一种生存能力,还能让孩子快速融入新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团队意识,并且享受到友谊带来的快乐。
如何提高孩子的沟通社交能力?
1、教会孩子沟通
作为社会人,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之一。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家长的作用很重要。家长之间以及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多沟通,这样可以给孩子正确示范,让孩子感受到沟通的价值,觉得沟通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他人不同的意见。
2、给孩子多一些鼓励,不要给他“贴标签”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在人前表现得比较内敛时,就会当着客人的面说:“这孩子在生人面前就是这样,比较怕羞。”这表面上是给孩子解围了,实际上是给了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让他更加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了,所以要切忌给孩子“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