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且由于这些困难都是他们的“第一次”,内心难免会出现面对未知的恐惧,也就会出现畏难心理。一部分父母恨铁不成钢,急着让孩子进步,就逼着孩子去面对困难。但这种逼迫的强硬教育方式,往往只会让孩子对处理困难这件事留下阴影,以后再面对困难时就会更加畏惧。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心理?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2、耐心帮孩子找出恐惧的根源。
当父母的在孩子表露出胆怯、退缩时,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陪着孩子一起适应、并发现恐惧的根源所在,然后采取合适的办法,让孩子去面对并克服这种恐惧。
3、分解难题,逐个击破。
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难题组成的,因此要分解难题,难题分解得越详细越好,如果碰到觉得困难的小问题,那就再分解成小小问题,直到让你或孩子觉得,分解后的小问题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完全没有难度。这就没什么好害怕的了,就算没完全解决大问题,也能部分解决,而且没有了畏难的情绪。
4、接纳孩子的情绪。
要想处理好孩子的畏难情绪,首先,家长应当接纳孩子的这种畏难情绪,不要否定他的情绪,更不要指责孩子,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烦躁情绪。而是需要确保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及时对孩子的情绪予以安抚。
5、提醒孩子要做到真正的“不畏难”。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困难、失败、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从小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孩子体验战胜困难的快乐和成就感,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克服,也能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我们要相信播种一个好心态,就收获一个好性格;播种一个好性格,就收获一个好习惯,播种一个好习惯,就收获一个好命运。
6、给予孩子正向激励。
我们都知道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家长应对孩子有接纳的态度,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表示及时的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理解犯错并不可怕,学习从错误中取得进步。当孩子感到被欣赏,就会迸发出更大的自信。
孩子出现畏难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的教育焦虑引起的盲目攀比。
家长一旦出现教育焦虑心态而引发的盲目攀比,就会导致其对孩子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进而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加大难度,或者出现“这个题目很简单,孩子应该会做”的错觉,最终,由于难度超出孩子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长此以往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就会导致孩子面对困难毫无信心,畏惧逃避的心里状态。
2、家长的打击和不理解,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如今,推崇精英教育,孩子早早的就开始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当然,在这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失败的时候,不是安慰鼓励孩子再接再厉,而是罔顾孩子失落的心情,一通训斥。家长的这种不当教育,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就算脑子再聪明、反应再敏捷,一旦遇到困难或是挫折,是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
3、对不曾做过的陌生事物的恐惧心理。
相对成人来说,孩子生活经验较少,因此,当孩子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而在头脑中搜索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便会产生“不能完成”的恐惧心理,进而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个事情太难了,我做不了”。即使事情本身并不困难,甚至很简单,但由于内心的拒绝,孩子本来能完成的事,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也很难完成。
上一条:孩子心理素质太差容易紧张怎么办
下一条: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