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优良的家风;而优良的家风又需要家训来培育。在这一点上,许多古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令人啧啧称道。可以说这些古代的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对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教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古人的教诲吧。
家风家训古文内容:
读古人经典家训,重立今人家教观念,培植家风、修身齐家。在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中,这大概是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带给今人的启示。古人家风家训,教子有方,满满的正能量!
一、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治家》,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前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平,意指不折腾,勿生波澜,如此治家,则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是说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种爱,父母是怎么爱孩子的呢,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
三、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出自明徐咂的《杀狗记》,大意是:家中人团结一心家业就兴旺发达,家中人不齐心就会一无所有。
四、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出自《朱子家训》,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五、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出自方孝孺的《家人箴》,穷要穷的有气节,富要富的有谦虚。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完美诠释了这句家训。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道尽人生大智慧!
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出自:苏轼《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句意为: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事情的有无,可以吗?
二、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是曾国藩一生谨遵的座右铭。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曾国藩首创,而是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送给曾文正公的一句话。实则是提醒自己要懂得“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人生需要一种豁达的态度,如果事事都讲求名利,如果事事都求“有了耕耘,就问收获”,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会在名利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也就不能真正有一番作为!
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永恒的都能够念着这些物品都是人家辛勤的劳作,他就不会糟蹋了。而且懂得感恩、懂得惜福,惜福的人他就不会浪费,他很节俭。
四、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德的重视程度。在朱熹看来,重视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五、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记忆力强,长大以后,思想分散,贪图安闲,所以应该及早进行教育,不要失掉良好的时机。孩子在小时候思想比较单纯,精神也比较专一,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若是等孩子长大以后,思想就会变得很复杂,再去教育就很难了。
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七、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语出自吕坤曾的《孝睦房训辞》,“耕”“读”两字是传家之宝,“俭”“勤”两字是发家之道,“让”“忍”两字是安家之本。继承先祖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教育子孙后代勤读勤耕才是正道。
千古家训:10句话,50个字,10条家训,说透古代家风家训!
(一)早教利功倍
《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
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二)立志以成事
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
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惰则弛缓”“勤则医惰”,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三)立德遗子孙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四)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五)忠孝以立身
苏轼十岁读《汉书》,慕范滂为忠献身,“范滂对母说:‘儿忠孝不全’,范母说:‘我为儿骄傲’”。苏轼问母,若我像范滂,您若何?苏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林氏家训家规》亦强忠孝曰:“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社会之蠹虫”。
(六)督学以立本
《列女传·母仪》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母,择邻处”“昔孟母扞动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蒙学之冠、督学教子、母教之范。
《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告诫子孙“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颜氏家训?勉学》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七)烹豕以立信
《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说的是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见曾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
(八)考山求严实
苏轼着《石钟山记》前,为了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携儿子苏迈到实地考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美文。
苏轼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严实相悖!
(九)垂范敕“二代
《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亦是写给”二代“刘盈的敕书:”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修谱续谱哪家强,家谱国际修谱王。刘邦敕”二代“,学范读书用贤治天下。
(十)”宗法“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我们今天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好的家风家训,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航标。
家风家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上一条:适合小学一年级学生读的书有哪些
下一条:高中生课标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