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我觉得凡做事畏手畏脚的孩子,所反应出来的问题不外乎一个是先天的胆小,一个是后天的不自信。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十分的不利,必须要尽量帮孩子去克服那种遇事容易恐惧、害羞的心理。
怎样消除小孩的恐惧心理:
首先,让适度的赞美给孩子带去自信。
虽然孩子身上的一些坏习惯一定要严加惩戒,这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总是高标准严要求,而孩子一旦做不到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指责时,孩子很容易就丧失了自信心。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恰到好处的赞美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更会让孩子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的自信心是一点一滴在父母的鼓励和赞美中建立起来的。
其次,挫折教育教会孩子勇于面对失败
挫折教育并不是父母故意出难题,而是在孩子成长过程实实在在遇到的困难,比如考试没考好、比赛失败、好朋友吵架……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都是挫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不要急于埋怨批评,要先想到如何安慰失败中的孩子,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然后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孩子面对问题来临时不再因为惧怕失败而却步不前。
第三,勇于放手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不要总是母鸡护小鸡的姿态,担心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当监护人凡事代劳,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觉得孩子小做不了,做了就会受伤的时候,其实就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我什么都做不好!”一个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唯唯诺诺。
第四,父母学会“放手”。
“包办婚姻”是不幸福的,同理,“包办孩子”也是不幸福的。父母不能任何事情都替孩子考虑周全,帮助他们包办所有的难题,更不能跟随孩子一辈子。所以,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做自己,如果实在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再帮忙,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动手“替”孩子做,这有本质区别。
第五,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
父母“替”孩子包办可以理解,但是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做的达不到自己心意或是和自己做得有所差距时,就会细数不足或是“评头论足”,期望孩子达到高标准。殊不知,有些想法可能会超出孩子应该达到的要求,这属于父母的额外期望。孩子们会被“这根看不见的线”束缚住手脚。“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有你所不具备的优点,在比较中生活会使孩子不够自信和强大。
对于父母来说,我们并不希望他们未来能成为多么成功的人,但希望他们能够做好自己,做一个快乐、自得其乐的人,是一位高情商、懂得获取幸福生活的人。在通往成长的道路上,拥有自信、敢于攻坚克难是基本素质,也是漫长旅途中的“必备行囊”,特别是男孩子,遇事不能够畏手畏脚,而要努力拼搏。如果爱,请深爱;如果爱,我们要掌握爱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孩的恐惧心理来源于什么?
第一,与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关,比如孩子是内向性格,不愿意独立的与外界交往,孩子就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症。
第二,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比如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使其独自承受的压力较小,就有可能出现社交恐惧症。
第三,与应激状态有关,比如孩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对新环境、新学校等不适应,也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第四,与遗传因素有关,比如孩子的父母自幼也有社交恐惧的问题,包括内向、胆小、不愿与外界交往,此时孩子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症。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恐惧与害怕?
发展心理学家罗斯认为,恐惧心理可分为四种类型——
(1)大多数婴儿对噪音、陌生人可产生惧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2)很多孩子会怕黑、怕鬼怪、怕坏人等,这是他们成长的表现,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这种惧怕也会逐渐减弱;
(3)有些丑陋或凶恶的东西,如老虎、蛇、蟑螂等,不仅孩子怕,很多成人也感到怕;
(4)不论年龄,有些人特别惧怕某些特殊的东西,如人多的场所、电梯等,就是一种病态的惧怕。
可以说,惧怕,是人的一种本能,能使人避开危险,保护自身安全。是人,就会有所怕,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活动,就可以不理它。如果这种惧怕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活动,那就要更多地倾听孩子,特别是他表现出怕的情感时,及时给他安慰,抱着他,听他说出怕的感觉,对他表示同情和理解,而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来劝他不必害怕。
平时,对这样想象力很丰富的孩子,尤其应避免吓唬、过于严厉的态度,多花费点时间,耐心听他讲自己的感受;多平等地和他玩游戏,从中了解他惧怕的原因,以对症下药,合理纠正。
上一条:孩子上初中了总是玩儿手机
下一条:高一孩子谈恋爱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