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幼小衔接并不是孩子学多少知识,关键是孩子习惯、兴趣的培养以及生理上的适应。习惯养成方面,最主要的是专注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年级怎么训练孩子专注和注意力?
1、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在现实生活当中,听和说总是密不可分的,不会听讲的孩子,说话时总是语无伦次的。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以及听故事后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2、做些放松训练
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先从左脚开始,使脚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随后命令脚脖子、小腿、膝盖、大腿,一直到躯干部休息,之后,再从脚到躯干,然后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
3、正确引导孩子
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尚在发育阶段,他们不能够将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有些孩子刚进入一年级还是跟在幼儿园一样,喜欢东戳戳、西戳戳。所以家长们在平时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有针对性进行解决问题。
4、减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
由于网络的普及,电脑、手机、平板上的游戏也越来越多。这些快节奏、高帧数的画面以及动感的音效对孩子大脑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少看电视、少玩手机,这样孩子也会相应减少这方面的需求,但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
5、培养孩子的兴趣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要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引导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对某件事感兴趣,并且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情。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社交活动等等,宣泄过剩的精力。
6、不主动干扰孩子的活动
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们最好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节奏,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表面上看着是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需求,但实际上家长无意之中的行为打断了孩子本身就不太强大的专注力水平。
7、让孩子定量学习
对于注意力差的孩子,家长要规定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项作业,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就给予鼓励,并允许其休息几分钟,然后再进行下一项作业,让孩子知道时间的紧迫感,就不会再走神了。
8、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该最好不要看电视或者过多的干扰,让孩子安静的学习,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安静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孩子的专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生活环境
孩子处在网络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生活中存在大量干扰,比如手机游戏、短视频,电脑游戏等,这些都能轻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电脑等,极容易影响孩子,特别是孩子在专心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分心无法专注。家长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经常性玩手机电脑,孩子在学习或者做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孩子。
2、家长忽视孩子兴趣
孩子有了兴趣才会专注去做一件事,家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或者不鼓励孩子,让孩子遭受到打击,无法专注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专注力影响很大,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要学会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兴趣,带动孩子一起探索学习,在这过程中鼓励引导孩子,让兴趣带动孩子去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了。
3、体育锻炼太少
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较多,大多数时间都家长都会让孩子是在家学习,看书,或者上各种补习班,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多少,导致很多孩子缺少耐力,其实,专注力和耐力之间有一定的连接关系,锻炼孩子的耐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家长有空时应该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体育锻炼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耐力。
4、注意力自制力差
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注意力的自我控制能力就比较低,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例如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孩子的注意力是需要培养的,需要一定的注意力训练方法来提升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控制力,就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成绩。
孩子之间所谓智商的差距其实是非常小的,而是否聪明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没有尽早得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和引导,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思考,引领孩子去丰富自己的见识,活跃思维。
如何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1、多问问题,引导思考。
有的时候,思维能力需要观察力和敏感。也许你也发现了,电视上那些聪明的侦探,总是能发现旁人不注意的细枝末节,从而推理出整个过程,合情合理。孩子在成长发育的阶段,正是我们启发和引导他思维能力的好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多问问题,引导他思考。
2、让孩子编故事结局。
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按照大人的理解力,一般听到故事的一半就能猜到结局,但是孩子会怎么样设想故事的结局呢?为了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你完全可以在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来猜猜故事的结局。记住,不管是什么结局,你都要给予赞赏的目光,其实孩子的思维不像大人那样固化,他们说出的结局可能和故事的结局完全不一样,那有什么关系呢?
孩子在做作业或者考试过程中,要完成作业或者是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前提是必须会读题目,必须读懂题,理解题目含义,知道题目要求,才能有效完成作业,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如何训练孩子认真读题?
1、带着孩子一起读题
特别是三年级以下的孩子,由于很多孩子对题目中的字认得不全或是不清,很多孩子就会误读,或者不去读题。作为家长,要耐心带着孩子一起读题目,逐字逐句读,让孩子慢慢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时间长了,孩子读题的能力就慢慢强了。
2、看着孩子读题
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有些没有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总是在读题时出现错漏,或者没有读懂题目意思就开始做题,结果错误一大篇。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个问题,一定要看着孩子读题,及时发现孩子读题过程中的错漏,及时指出更正。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读题能力也会明显提高。
当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理解能力障碍的时候,一定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导孩子不断地进行提问,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相信这对于孩子理解能力提升会大有好处。
如何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
1、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家长需要知道,孩子是否专注关乎着理解力的好坏,如果分神,肯定不能听懂或看懂,所以要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先从专注力开始。提高专注力的方式有很多,从听觉上,可以让孩子听一段文字,统计某个字的次数;视觉上,寻找两个相似的画的不同或相似句子的不同;思考上,让孩子根据某个主题短时间内尽可能的想更多的关联词语。
2、要照顾到孩子稚嫩的心灵
给予孩子缓解情绪的时间。当孩子正在全身心投入地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父母要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停止活动,例如,和孩子协商再玩多久,或者以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接受安排,这无疑是更为有效的方式,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马虎是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令人头疼的毛病。当然它的产生有一个形成过程不是哪一天突然马虎起来的。如何让孩子克服马虎的习惯,从小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成了我思索的问题。马虎不但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有碍孩子的成才。社会是讲科学的科学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肃认真是科学的生命,没有认真的态度就将一事无成。因此必须帮助孩子克服马虎的坏习惯养成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如何训练孩子克服马虎的毛病:
第一,家长要教育孩子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增强学习责任心,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用讲故事等方式告诉孩子,学习是小学生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应表现在认真对待听课、做作业、复习、考试等每一个学习环节上。人的情绪、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将感知的过程,影响着感知的完橄性和准确性。因此,孩子学习责任感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助于帮助他们克服“马大哈”的毛病。
第二,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家长给孩子规定了几条制度。
如:放学回家先做作业;遇到难题要耐心,不急躁;书写要工整等等。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克服’‘马大哈”毛病都是有好处的。
成绩不好的孩子会有一系列不好的习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听讲等,这一些列的行为会导致成绩下降,然后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想要改变孩子的现状,家长就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想法,正向引导孩子。
孩子不注意听讲如何解决?
1、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疾风暴雨,而是从小事把握。比如要求孩子准时就寝、起床;按时饮食,吃饭碗里不留饭;玩具用过就还原;做事要认真做好,否则重来……离开了细节就没有教育。但也不是所有的小事都要管,而是选择那些对孩子的成长、品质的形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小事”。
2、给孩子良好的环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说负面暗示的话,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建立非常不利。有必要的时候和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多给孩子鼓励,减少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自信心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就很难会成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拥有自信心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阳光开朗,觉得有希望。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的训练?
1、学会接纳自己
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一个经常自我否定的孩子,必定是不自信的。想要让孩子自信起来,首先要让孩子完全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然后再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最后再让孩子弄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让孩子正视自己,认清自己。
2、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需要的
认真倾听孩子说的话,往往父母说的话,孩子每一句孩子都记在心里,孩子说的话,父母却有点儿敷衍了事,没往心里去。孩子会非常敏感,认为自己不受重视,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仔细倾听,让孩子感觉被需要,自信心满满。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