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受生存压力的影响,如今很多家庭的模式都是“隔代教育”,即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关注,又被老一辈人所溺爱,自然很容易出现缺乏自理能力,依赖老一辈人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改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奶奶
首先,与孩子奶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奶奶明事理,她看到孩子与父母不亲,她也会感到很难过,她甚至会主动劝解孩子与父母修复关系,减少与孩子接触的时间。
如果孩子奶奶受到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明事理,你可以与孩子奶奶进行一定的沟通,告诉她,你也很高兴孩子与她关系这么亲密,但是,你也要让孩子奶奶意识到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长大后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出现很多情绪、情感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会把你的建议给听进去。
其次,多接触孩子。
孩子对人依恋,主要是依恋对象给了他足够的爱。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意,你一定要多去接触孩子。
白天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这可以让他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你可以让他和你共处一室睡觉。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需要分床睡,你可以在孩子睡前多陪伴孩子,给他讲讲故事,摸摸他的脑袋,亲亲他的额头,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意。
最后,改变孩子的认知。
这个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你可以选择一个好的时机, 与孩子做一次交流,你必须承认你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并让他意识到,虽然在他的成长中,你有失职,但你一直都是爱他的。还有,你可以告诉他,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应该让她少操心。
从小只跟奶奶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这样,挺可怜的,你家孩子是吗?
1、变得没有安全感
孩子从小若是只跟奶奶亲近,很少跟父母交流和亲近,等读书后,它会渐渐发现自己跟其他的同学不一样,别人都有父母带,而自己只有奶奶,会变得开始敏感,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开始自我怀疑,长大以后也会渐渐的缺乏安全感。
2、变得不相信父爱与母爱
都说若没孩子天天生活幸福,无忧无虑,那么父母肯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若是孩子从小不跟父母亲近,就意味着孩子主动拒绝了父母给的爱,也不会体会到父母和母爱有多美好,只有拥有更多爱的孩子,生活的才会更加幸福和有爱,若是从小没有感受过父母爱的滋润,就会排斥父母,不相信父爱与母爱,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的。
3、变得恐惧婚姻
孩子从小只跟奶奶亲近,久而久之就会感受不到父母之间感情的美好,更不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于是对以后结婚成家没有那么多的向往,严重时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恐惧婚姻,不相信婚姻,甚至追求独身主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幸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特别依赖奶奶呢?
1、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
有的宝妈在生完娃就把孩子交给了孩子的奶奶,孩子长大了,表面上是孩子妈妈养大的,但是在孩子最依赖人的那段时间其实是奶奶陪伴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记得的,但是有的时候这种习惯性的记忆也是存在的,这样孩子是不会忘的,还会和奶奶特别的亲。
2、平时睡觉和奶奶一起睡
有的宝妈虽然日常经常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睡觉问题上把孩子放到了奶奶那里,孩子和谁睡对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晚上是孩子内心比较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孩子平时和奶奶一起睡,那么孩子平时可能就会更依赖奶奶。
3、奶奶的情商非常的高
有的老人带娃非常的有经验,在不一味的宠溺孩子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喜欢自己,老人这种“投其所好”的行为会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特别好,再加上平时有的宝妈带娃经验不足,动不动就教训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和老人亲一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怕遇到的就是他们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因为这以后都会影响到孩子到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的,所以家长们就会特别担心孩子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要是有了自卑的心理来说。自卑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克服孩子的自卑?
1、要尊重孩子的自尊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建立孩子的自尊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味的嘲讽,甚至是拳脚相加,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破锅”,越做越差。
这个时候,父母要关心和考虑孩子,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道自己的错误,就能改正,下次不要再犯了。这样,孩子就会摆脱负面情绪,变得更加自信。
2、家长的关心
亲人,朋友或老师对于孩子的积极暗示与鼓励,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智力产生良好的作用,并且孩子与暗示者的关系越亲密,这种积极的作用就会越明显。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1、多鼓励和陪伴孩子
父母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或者胆怯的时候,父母不要为了让孩子坚强或能表现自己而强行地把孩子推出去,应该先伸出双臂保护孩子,告诉孩子:别紧张,别害怕,不管任何时候,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我们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父母的这些鼓励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从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
2、多让孩子交朋友
人是社会性动物,即使是孩子,在胆小内向的孩子,也会渴望与他人交往。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更多的与人接触或者成为朋友,会帮助孩子变得更开朗、乐观。多数胆小的孩子都不敢主动与别人交朋友,父母不要放任自流,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邀请孩子的同龄人来家中做客,允许孩子之间互赠礼物,多带孩子去到人多的地方玩耍。
很多孩子在上学期间都会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绪受家庭、学业或是青春期等很多方面的影响,让很多家长老师头疼,那么,孩子有厌学情绪怎么办呢?怎样让孩子摆脱厌学情绪,爱上学习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1、重新建立起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定好一个目标,比如说孩子某一科的成绩不太好的时候,我们不要去要求孩子马上就去取得及格,只要孩子在学习中比之前有进步,我们就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这对孩子重拾信心是非常有帮助的。
2、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给孩子灌输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告诉孩子我们学习的原因不存在攀比,只要我们真的把学习的内容吸收,考试的成绩只是一个辅助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且由于这些困难都是他们的“第一次”,内心难免会出现面对未知的恐惧,也就会出现畏难心理。一部分父母恨铁不成钢,急着让孩子进步,就逼着孩子去面对困难。但这种逼迫的强硬教育方式,往往只会让孩子对处理困难这件事留下阴影,以后再面对困难时就会更加畏惧。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心理?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2、耐心帮孩子找出恐惧的根源。
当父母的在孩子表露出胆怯、退缩时,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陪着孩子一起适应、并发现恐惧的根源所在,然后采取合适的办法,让孩子去面对并克服这种恐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父母应该成为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帮助孩子摆脱畏难情绪,突破自己,更快的成长。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1、不要用强硬方式逼孩子
于是先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从而彻底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企图用“激将法”让孩子重振士气。在最后还是期望父母当再次看到孩子想要逃避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用一些有些强硬的手段去逼孩子。
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从态度来看,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面对孩子的厌学行为,家长不要太过担心,不妨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不去打扰他,积极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慢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切忌在孩子稍稍打开心门的时候被焦虑心驱使又开始说教或劝诱孩子去上学,这会让孩子不再信任你,把心锁得更紧。
孩子厌学如何克服?
1、塑造一个正确的考试价值观
家长要给孩子塑造一个正确的考试价值观:平时的考试是用来查漏补缺的,而不是用来进行攀比的。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并不能作为终点的标杆来定义孩子。孩子的成绩是不应该被过分横向对比。每个孩子都应该与自己的过去纵向对比,只要超过了昨天的自己,就是一个勇士,就值得表扬。
2、行为矫正
空杯理论:当一个杯子是空的‘时候,很容易把水倒进去,假如一个杯子盛满了脏水污水的话,其他的营养液体是很难倒进去的。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厌学之后,很难有道理可以讲到他们心里去。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学会自己为自己思考,让孩子把脑海里的脏东西清除出去,使孩子走向理性,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