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
初三学生常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焦虑不但不会使孩子尽快缩短与同学的差距,还有可能因为情绪干扰而影响复习的效果。消极的心理会对中学生的生活及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初三学生如何克服心理焦虑?
1、调整期望值
做任何事情,有适度的压力是好事。适度的压力有助于挖掘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压力太小,则动力不足,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则会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就象一个弹簧,但施压超过弹性限度后,即使撤去外压,弹簧也不会复原。因此要正确认识孩子,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2、不要与任何人比较
家长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关键在于孩子是不是得到进步。每一次考试失利之后都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郁闷、烦躁。这种状态至少损失一周的安静复习时间,对复习讲无疑是雪上加霜。中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进步的机会,发现问题,改善复习策略,提高成绩才是根本。
3、学会与他人多交流
孩子感到焦虑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高期望,比如,老师和家长。有些同学是因为害怕辜负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而感到手足无措和焦虑。所以,家长多多疏导孩子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让别人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4、找准家长的正确定位
沿着孩子的需要走,父母的帮助才能有的放矢。比如:每日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三餐,陪孩子跑跑步、打打球;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家庭氛围温暖有爱、学习环境安静整洁,孩子更可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
5、设定合理的共同期望
如果父母过于焦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对孩子的学考期望过高,没有十足的把握,或者可供孩子选择的学校不理想。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商定目标。
6、稳住心态
如果父母过于焦虑,被焦虑情绪紧紧裹挟,很可能会将这份情绪传递给孩子,比如不停唠叨孩子,不断地提醒孩子考不好会怎样,那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心情和学习状态。所以,父母要先稳住自己的心态,把焦虑视为一份重要的提醒:提醒重视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次大考,去做点能真正帮到孩子的事情。
初三学生心理焦虑的原因:
1、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周围的初三同学都在紧张的备战初三影响自身也产生焦虑,最好采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转移注意力,适当放缓心情来缓解焦虑。
2、初三带给身体的压力太大,期望值太高害怕自己达不到要求而产生焦虑,可以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要求。
3、青春期的孩子陷入焦虑情绪中,会发现他的思想意识会更多地从自我的主观出发,考虑问题会更加狭隘和偏激,而客观和理性的意识部分,却好像被抑制住了似的,常常被他自己所忽略。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石。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这是让孩子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克服心理素质差?
1、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有些家庭,让孩子总是处于溺爱和迁就的环境中,这样的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容易承受不来。从小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这样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同时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一定好处。
2、家长应该减少对孩子的宠溺与迁就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从小就锻炼和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自我锻炼,自我体验,逐渐的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附,从而提高孩子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用民主的方式,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中的决策,并让孩子在决策以后对自己的行为负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责任。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且由于这些困难都是他们的“第一次”,内心难免会出现面对未知的恐惧,也就会出现畏难心理。一部分父母恨铁不成钢,急着让孩子进步,就逼着孩子去面对困难。但这种逼迫的强硬教育方式,往往只会让孩子对处理困难这件事留下阴影,以后再面对困难时就会更加畏惧。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心理?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2、耐心帮孩子找出恐惧的根源。
当父母的在孩子表露出胆怯、退缩时,用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陪着孩子一起适应、并发现恐惧的根源所在,然后采取合适的办法,让孩子去面对并克服这种恐惧。
家长总是反应自家孩子太懒惰,相信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说孩子,实际上,懒惰这种坏习惯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如何让孩子独立起来呢,在家庭教育中,怎样帮助孩子摆脱懒惰心理?想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懒惰?
1、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
通过故事、电视剧或身边正面或反面的事例,让孩子认识到做事勤奋、一切靠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基本条件。缺乏最基本劳动锻炼的孩子,将来上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会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让孩子认识到勤奋是人的美德。勤奋可以增强体魄、敏捷身手、丰富经验、提高能力,使人自尊自信自强,享受到更多的人生乐趣。
2、适时鼓励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的协助和鼓励很重要。帮助要适时适当,如果不给孩子提供帮助,失败太多,会挫伤其积极性和自信心;但是帮助太多就成了包办。鼓励不必是物质鼓励,一个眼神,拍拍他,都有肯定的作用。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自己能做”、“你真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生活的小能手。
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和拖延,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要从细节出发。家长在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慢慢地培养起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过于紧张,要求快速改变孩子,而孩子难以承受太大的压力,这样,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何克服孩子的懒惰和拖延?
1、要让孩子知道,懒惰会有代价
懒惰会让一个人付出很大的代价,往往这种代价还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孩子懒得起床,上课迟到,家长不必替他承担,应该让他自己感受。也可以用游戏让孩子明白懒惰是一种错误,如果在相应的时间完成任务,给予鼓励和奖励,如果懒惰,那就会有相应的惩罚,让他们知道懒惰不是好事情,想要的东西都需要用行动去争取。
2、舍得放手
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
孩子胆怯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它的心理改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去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这种胆怯心理,让他们更加自信大胆的行走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1、优点放大
每个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如果我们能用欣赏与赞美的心态对待孩子微小的闪光点,并适当而巧妙的加以放大,使孩子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
2、角色换位扮演
人是渴望进步的,在游戏中往往愿意扮演理想中的自己。而具有胆怯心理的孩子,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渴望成为一个大胆、勇敢的人。但现实生活与心灵渴望的矛盾,导致这种内心无所畏惧的渴望被主观的胆怯与懦弱所掩盖。角色换位扮演对于帮助这样的孩子,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长想要克服孩子的厌学心理,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不好好学习的表象,盲目的责怪孩子,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因为父母的态度,而越来越讨厌学习,最后甚至会辍学。
如何克服孩子厌学心理?
1、适当安排劳逸结合。
很多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会让他在书桌前学习很长时间,旁边又有家长看着,孩子肯定会有很多紧张的情绪。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的确很重要,但家长们却忘记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因此,不如适当给孩子安排劳逸结合。
2、明确学习的责任。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