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从我教育孩子的经验,以及身边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来看,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就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独立。这就需要家长先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很多父母连这一步都做不到,自然谈不上其他。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1、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有了明确的意识,孩子才会自觉遵循,把自己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像对待吃饭睡觉那样,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2、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孩子的自我管理方法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然后在实践中孩子才会慢慢掌握。父母可以为孩子介绍自己或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的经验,让孩子学习和效仿,帮助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新方法。
3、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通常,被管束过多的孩子自我管控能力相对较差。事实证明,一个人拥有良好的“选择力”,懂得在关键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明智选择,更容易获得幸福,走向成功。建议父母在一定范围内给与孩子选择权。
例如,早上穿什么衣服;周末如何规划等等。在孩子行事过程中,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完成,家长不要过多干扰孩子,只需从旁鼓励他们即可。
4、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信心的鼓舞下,孩子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5、制定好计划。
在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有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每一天的安排也都比较有规律。如果要把这些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就需要学会制定计划,学会自我规划。这也是衡量一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
6、了解自身责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该孩子做的事就一定不要包办和代替。学习是孩子的责任,收拾房间、清洁自身、掌控时间、接待自己的朋友也都是孩子的责任,父母不可越俎代庖。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怎么去和别人接触,尊敬别人,才能有自己的目标,学会控制自己的叛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
7、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梯。”规则意识淡薄的孩子,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强。这些年,很多“熊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人心有余悸,归根结底是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家长们可以先从建立“家规”来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比如卫生公约、文明公约等。家规建立后,家长应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当家中有人违反约定时,也要使其承担违反约定的惩罚。
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有哪些好处?
首先,自我管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自我管理包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在没有形成独立分辨、思考能力的时候,需要家长通过一次次的引导、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一旦树立,他们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
其次,自我管理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
在孩子们拥有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以前,需要家长们根据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引导、帮助孩子去分析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分几个步骤、采用什么方法完成。通过家长一次次的引导和帮助,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内在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会帮助他们形成方法论,指导他们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最后,自我管理让孩子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失败,看到它们的作用。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自我管理会在一次次的困难、打击、挫折、失败中学会如何面对,如何看待他们的作用,如何走向成功。这种小时候的经历,会成为他以后面对它们时候的勇气,和获得成功的自信。让他们更容易走向优秀、走向成功。
一个人,只有能把自己管理好,才能进一步去管理别人。作为自主管理能力,就是能清楚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我们会发现,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做事情效率非常高。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独立。
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就要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穿衣洗漱、吃饭、做家务等等,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很重要。
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对于有些不合理的,父母不要急于去否定孩子,而是要去引导孩子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肯定和尊重,还能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也会形成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慢慢地在一些问题上,孩子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生虽自控能力不足,但可塑性特别强,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提升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很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1、家长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比如答应孩子写完作业可以看20分钟电视,那在孩子完成作业后,就给他时间去看电视。答应要买的玩具、书籍、奖励,答应过带他去哪里玩,都要一一兑现,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诺。你在要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能自己去打游戏、看电视、翻手机,你可以陪在他身边一起学习,家长在生活中的示范作用对孩子非常重要。你的自控力好不好,孩子也都看在眼里,并努力去模仿。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家长要分析孩子的合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延迟满足方式。孩子在等待的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珍惜。父母承诺的就一定要兑现,否则只有延迟没有满足,是达不到效果的。家长也要及时表扬,使孩子自我认可,精神得到满足。大量实验也证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成功。
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差,总是输在自己的惰性上。其实,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它关系到孩子做事的效率乃至事业的成败。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1、“精力”管理
人能够保持专注做一件事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间长度和间隔频率与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能力高低有关。比如有的孩子可以保持10分钟的注意力,超出这个范围后就容易疲惫走神,需要适当休息才能恢复状态。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测量孩子能保持多长时间的注意力,以此为标准,设定学习和休息周期,这么做并非偷懒,而是为了更好的自律,达到高效完成任务的目的。
2、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对于有些不合理的,父母不要急于去否定孩子,而是要去引导孩子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肯定和尊重,还能让孩子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也会形成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慢慢地在一些问题上,孩子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对于孩子们来说,时间管理能力会对其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小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管理能力不同,人们在相同的时间里耕耘,最终的收获往往截然不同,一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活和事业的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时间管理?
1、与孩子订出每日的时间分配
先与孩子订出每天在家的时间,应该要做的事情。例如:4-5点写作业、7~8要洗澡、10点要上床睡觉等……当孩子有做到时,就可以把相对应的目标贴纸粘贴,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
2、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时间
有的家长认为要把孩子在家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其实这样孩子反而会在学习时写作业时偷偷地挤出时间来玩,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磨蹭,边写边玩。
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你如何表达。在适当的情况表达适当的的情绪,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管理之道。想要教孩子管理好情绪,就要教孩子学会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1、帮助孩子识别、看到情绪。
情绪会带来严重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被掩盖和压抑,是不能被识别和看到。父母通过共情:“遇到这样的事,我知道你很委屈,委屈的情绪会让你感到难受”。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是委屈、愤怒、恐惧或焦虑的情绪,并引导孩子把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情绪带来的痛苦就会减轻。
2、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有些怀有高期望值的家长和老师,目光通常看到孩子的缺点大过于优点,总是能发现孩子身上各种能力的不足,却忽视孩子的优点,如我们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将它放大,及时给出肯定,孩子自然就会朝这些好的方向去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都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可是,我们往往就会用“好”和“坏”来评判一个孩子,给他贴上标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贴上标签的最大的坏处就是孩子再没有自信了。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强的孩子,家长不妨试试下面几个小妙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家长要有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由于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会有安全感。
二、不要当面批评孩子,尤其是不要当着小伙伴的面去批评他。做家长的要尽量回避孩子情绪低落或激动时去批评他。
三、一次只提一个要求,并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一次就给孩子提非常多的要求,他会无所适从。
四、尊重孩子的选择,还要提供一个回旋的空间让他选择。比如今天你想让他做10道题,那你可以问他今天是做3道还是做5道,让他自己选。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