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
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挫折教育教给孩子的不是挫折,而是要教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到抗挫教育的重要性。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处的。
2、要善于把握抗挫折教育的时机
在平时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教育孩子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一句“你行的”“你真勇敢”“好样的”“瞧你做得真好”……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激励他努力去克服困难,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便增添了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愿望。这使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他自己的“我行”!
3、善于与孩子沟通,共同战胜挫折
父母平常还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孩子遇到挫折时,首先要与幼儿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像朋友般耐心地倾听;然后帮助其正确归纳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受挫,怎样才能不受挫,引导他们敢于正视自己,客观地给自己合理定位,及时改变策略。
以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孩子重树信心,疏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引导其体验或回忆成功的经历,从而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挫折,真正做到在顺境中不盲目得意,在逆境中不唉声叹气,形成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提高抗挫折的能力。
4、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孩子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如果父母受挫惊慌失措的话,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因而父母应以身示教,时时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应积极应对,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幼儿如何应对。父母还要注意把身边的好榜样及时介绍给孩子,使他们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受到教益,获得如何应对挫折的经验。
孩子经不起挫折的表现?
1、不能承受住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喜欢听到别人表扬自己的话,听到别人批评自己就会很生气,甚至哭闹,
2、孩子从来不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3、自己做错了事儿,只会推卸责任,不敢勇于面对,老用哭来作为自己逃避这件事情的保护伞。
4、孩子可能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5、过于依赖家长或其他照顾者,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6、孩子会非常害怕失败,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沮丧、失落等情绪。
7、当家长或者老师或者同学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时,就会开始哭闹,胡乱发脾气。
孩子经不起挫折的原因是什么?
1、父母的过度保护
很多孩子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可谓是受尽宠爱,家人事事都依着他,被家长保护得极好。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这样的孩子说好听的话是单纯,说不好听的那叫做“单蠢”,他们不明白这世界除了美好还有险恶的存在,他们会把这个世界想象得过于美好。当然,他们也受不得任何的委屈和挫折,当他们稍微遇到一些不顺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很容易颓废。
2、父母的过度夸奖
父母的夸奖可以让孩子充满信心,砥砺前行。可是,过度的夸奖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出现一种上的来,下不去的心理,也会经受不起挫折。一旦他们遇到强劲的对手且被击败时,他们很容易变得郁闷,没有自信然后变得自卑。
挫折教育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制造挫折,毕竟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经受挫折都是在所难免的。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过多是常态。很多应该让孩子独立承担的部分,都被父母给顶住了。为什么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因为我们的孩子面对的都是被安排的。
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一、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这时的孩子开始什么事都要自己来,遇到困难也需要自己去征服,因此,这时候家长应该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
二、从小事着手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家长应该借此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事情做起。
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会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相对应来说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的责任。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许多教育方式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教育挫折",很多家长也从中领悟到不能事事都顺着孩子,否则不利于以后成长。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上都是一马平川的,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甚至会由此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因为写不完家庭作业而离家出走,因为接受不了一次考得不太好的成绩而跳楼等,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2、体会到更多成就感
挫折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要让孩子去经历和面对很大的磨难或者突发性的变故,而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困难,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成就感,收获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更加充满自信,遇到困难时会变得更乐观。比如孩子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从不标准的口音到能够流利的进行表达,克服困难取得收获,会让孩子获得更多成就感,变得更加充满自信。
挫折是人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包括诸如消沉、怨恨、冷漠等。在挫折的情绪体验中,有人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变得胆小,脆弱,有人却用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困难达到成功。现在的孩子被父母保护的太好,很少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就算遇到了,家长也会挺身挡在孩子的前面,但是要知道挫折教育少不了。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刻意让孩子经历挫折
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并不等于刻意让孩子去经历挫折。父母需要做的,是捕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小挫折”,找准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是刻意为之的话,效果往往不会太好。
2、帮助孩子转挫折为成功
如果能够帮助孩子把失败变成成功,那么孩子会明白,挫折是可以战胜的,努力是可以转败为胜的。如何帮助孩子把失败这个烂牌打成好牌呢?举个例子,孩子在短跑比赛中跑了最后一名。这算是一个挫折。帮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后,帮他战胜这个挫折,如果他的原因在于平常练习太少,那么陪他练习,鼓励他再参加一次比赛,甩掉最后一名的包袱。
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当自己的孩子没有回家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会很慌乱,甚至会找到她的朋友和亲戚去寻找。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冷静,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草率的决定。
孩子夜不归宿是否要对孩子进行教育?
是的,孩子夜不归宿,不论是去网吧,还是在谈恋爱,还是做什么其他的,根源还是在家长。所以,要想纠正孩子的问题,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首先要改变自己。
孩子夜不归宿怎么办?
1、认真听取孩子的解释
孩子晚归可能是因为跟同学聚会、加班或者是学习到晚上。如果孩子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父母就不需要过于担心。但如果孩子的解释不合理,那么父母就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因为孩子从小就有十分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心中的标准,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养成的习惯,大部分也是家长的作为。所以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科学的教育孩子。
对孩子是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的?
1、帮孩子端正态度
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明白,每天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是他必须要做到的,是他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要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一样,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还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孩子明白做作业是掌握好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延续和拓展,是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2、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只是谈话那么简单,也是了解彼此状况的桥梁,更是彼此情感沟通的渠道。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父母一定要多与孩子交流,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可以与他交流成功的经验;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可以与他交流如何调整心态;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可以与他交流如何面对困难等。父母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孩子慢慢长大了,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而给孩子培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正确的三观会让孩子自信、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遇事明辨是非,孩子会生活在一个健康、快乐的世界里。
如何对孩子进行三观教育?
1、父母言传身教
孩子从出生到入学,这期间和父母同处的时间较多,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之间的言行举止和待人待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那么孩子的三观也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不当,做事斤斤计较、经常与他人不和,就会给还在留下阴影,而孩子的三观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病态不健康的三观。所以,在孩子早期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样才会给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培养健康向上、正确、积极的三观。
2、引导孩子多读正确的书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引导孩子多读正确的书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之一。很多孩子读不到大学就不想读了,甚至辍学在家。所以家长必须把孩子成长放在引导孩子读书上去。鼓励孩子多读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引导他们做一个国家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