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让你大脑活跃起来,防止它失去能力。读书,可以使人具有抵抗孤独的能力读书能让你用最低的成本去培养你的眼界和格局。读书正是让我们更好接触知识的一步,多读书会让我们大脑活跃的同时认识到更多的知识。多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学习的重要性。
推荐高中生看的课外书
1.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2. 史铁生《我与地坛》
3. 张中行《负暄琐话》
4. 宗白华《美学散步》
5. 朱自清《经典常谈》
6. 朱光潜《谈美》《谈文学》
7. 梁实秋《雅舍小品》
8. 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
9. 曹禺《雷雨》
10.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27. 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
28. 董桥《旧时月色》
29.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30. 王蒙《王蒙散文选》
31. 余华《活着》
32. 苏童《苏童文集》
33. 老舍《茶馆》
34. 杨绛《我们仨》
35. 阿来《尘埃落定》
高中生要不要读课外书
高中生其实已经很成熟了,没有什么书是不适合读的,家长们真的大可放心大胆放手让孩子想读啥读啥,只是稍微引导一下,读名家作品,因为这是一种美育,是的,读书也是一种美育。读好书,读经典。
但读书不是要有用,读书就是为了开心,读名家作品便是与名家在对话,那些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可能都在书里经历一遍,可能当时没感受。
就像你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是没太大感受的,但当你到了草原,沙漠,无风无浪,看见烟囱里的烟直直的,你就懂了。你背“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可能也没感受,但当你被生活折磨得心态渐老,忽然有一天想放纵一下自己时,便理解了这豪情。当你读“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你可能当时并不了解那种意境,也可能了解,这种感受会随着时间地点人物而变化。而你终究会懂得人生得一知己的可贵和此时此刻有人懂得的幸运。这便是书籍的魅力和读书的意义。
常“看闲书”,对高考太有用
语文成绩和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在某些方面,语文成绩的高低能反映出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情况,而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上的提升也能对语文成绩起到一定的推拉作用。
坚持“每天阅读”和“经常阅读”的有15名同学,成绩排名都比较靠前,30%的就有10名同学。“有时候读”的同学基本属于班级排名的中游,“很少读”的同学则明显体现出了成绩上的劣势。
很多老师反映,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考试技巧,在答考卷时其答案获得了老师的青睐,但实际的语文能力并不强;另一种是这个学生平日的阅读足够到位,语文能力着实强,无论什么题型他都能应答自如获得高分。老师还说,语文成绩高的人并不代表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就高,但广博群书且善于总结的学生,在考试时其语文成绩并不会差。
另外,阅读是一个长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与储蓄,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在短期内就见成效的。
排名靠前的那部分学生,从小就浸泡在“墨香”的书堆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们说“自己患上了课外阅读的强迫症”,几乎每天都要看一看课外书。而且这种强迫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不仅有很强的阅读规划意识,调和好学习和读课外书之间的尺度,而且能把阅读和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互助。